保险理财骗局大盘点,保险理财骗局大盘点案例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保险理财骗局大盘点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保险理财骗局大盘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抖音上说保险理财都是骗人的,是真的吗?

你说的保险理财骗人多半是老人去存钱被忽悠买了保险理财。

保险理财骗局大盘点,保险理财骗局大盘点案例

保险就是一个商品,一个消费品,用消费品来理财明显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,至于是不是骗人的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

有人觉得保险理财收益是很低,但是附带重疾险,有一点基本的保障,不买保险也存不下来钱,买了保险反倒以后多少能领点钱。

也有人觉得保险理财收益确实太低了,说的复利根本不是复利,吹的天大的利还不如直接放余额宝,零钱通。

至于问题中提到骗人,开头已经说过,很多老年人去银行存钱,保险业务员就会来推销保险理财产品,又是高分红承诺,又是重病保险不花钱。老人一听这个收益高,还有便宜占,不占白不占,占了还要占。

然后到了要用钱的时候去取,才知道根本就没有存款,买成了保险理财,根本取不出来,要退保,损失不是一般的大。

所以大家都说保险理财是骗人的。

为了不被误导,我们应该怎么做?

首先加强自我识别能力

存款就是存款,保险就是保险,不能听别人说好,存款不存了买成保险,用钱的时候就知道保险真的不保险。

关于这个保险理财是不是骗人的,我想作为资深银行员工可以比较客观回答这个问题。首先是保险产品和理财产品本身是不会骗人的,它们只是不同属性的金融产品,也是为满足不同层次,不同人员的需求设计的产品。其次是推销这些产品的人里面素质参差不齐,唯利是图,包括推出这些产品的企业也存在唯任务论,利益至上论,不把产品的属性,利弊给客户讲清楚,甚至故意隐瞒不利条款,如不如实告之客户保险犹豫期过了退保会损失很多本金,不告诉个别期交产品五年后都不一定保本,把大额期交理财分红险推荐给不适合的老年客户,夸大产品收益,误导客户下单,银行这个中介平台为了中间业务收续费也睁只眼闭之眼,让一些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保险和理财产品的人叫苦不选,大呼上当受骗,坏了保险和理财产品的名声,虽然监管机构也不定期检查,但一直无法彻底根治误导消费者的玩疾。

银行出的理财险靠谱吗?

银行出的理财险靠谱吗?银行在取得保险兼业代理许可证后,可以代理销售保险产品,赚取中介手续费,这属于银行的一项中间收入,商业银行的支行网点一般都有中间收入的考核指标。给银行客户推销保险产品不受短期内市场波动影响,也不存在出现本金投资亏损的可能,所以相较于代销基金、 理财产品安全程度要更高,提成还不少拿,也能给基层支行带来不菲的业绩贡献,所以在早些年银行销售保险的动机是很强烈的,是商业银行主要的中间收入来源之一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银行网点的客户多是偏好储蓄这类稳健保本的谨慎型客户,这和理财类保险的特征是匹配的,如果理财经理在销售过程中,有意无意的隐瞒掉保险在流动性方面的短板的话,特别是一些年级较大的中老年客户群体,对银行信任度很高,对理财也是一知半解,这就给了银行理财经理有可乘之机,客户很容易“上套儿”,误把保险当成储蓄,结果到要取钱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拿到的是一份保险合同,是“强制储蓄”而不是“活期储蓄”,现在取是亏的。

这种把保险当储蓄理财卖更多是理财经理的个人行为,背后有高额利益的驱使,有业绩考核的压力,这种故意隐瞒的销售误导行为对银行的品牌信誉有很大负面影响,因此这几年银行对基层员工违规销售保险的处罚力度持续在加强,在选择和哪家保险公司合作的时候,也日趋谨慎和严格,监管层也加大了处罚力度,这类违规现象已经较之以往有所减少。

监管层一直在引导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源,弱化理财属性,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,保险销售也纷纷从线下转到线上,对传统银行网点渠道的依赖程度大为减弱,银行不再是保险销售机构心仪的对象,借助公众号、头条号、百家号这类自媒体平台拓展业务、获客的效果更佳。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保险的时候,不能听取一家之言,最好咨询专业保险顾问,进行多角度的产品对比,优势和缺陷都要心中有数,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,买保险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,还有资产配置的属性,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保险理财骗局大盘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保险理财骗局大盘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